本文转自:承德日报
纸鸢伴春意
□本报记者白雪霏

[!--page--]

“昂藏意气入云烟,纸鸢喜放风筝到九天。伴春要识扶摇能直上,纸鸢全凭一线手中牵。伴春”春天伊始,纸鸢气清景明,伴春万物皆显,纸鸢风里也夹着温柔,伴春随手一抓一束风,纸鸢便是伴春一整个春天。人们纷纷卸去厚重冬装,纸鸢走出家门,伴春赏花、纸鸢踏青、伴春放风筝。纸鸢
一排排风筝遨游在蓝天白云间起舞,彼此追赶。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肆意奔跑,大声欢笑。放风筝的人穿梭在春花里,手里的风筝线一抽一放,整个画面连起来就好像油画一样栩栩如生。
“春天的风比较柔和,每到周末我就带孩子来德汇门边上的公园放风筝,这里有各种花朵,可以让孩子赏景,放风筝也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,陶冶情操,给生活带来一个美好的祝愿。”市民王先生说道。
放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民俗,也是我们大家的童年回忆。风筝,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,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,一直融入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,尤其是与中国的风俗、节日、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。
风筝有不同的称呼,南方称鹞,北方称鸢,故有“南鹞北鸢”之说。风筝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,其中以北京、天津、潍坊、南通四大产地的风筝最具有代表性。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、风物传说、民俗风情、仿真写实等题材,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。
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,研制三年而成,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。后来鲁班用竹子,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,直至东汉期间,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,称为“纸鸢”。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、弓弦,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,声音悦耳,如同鸣筝,故称“风筝”。到南北朝时,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。从隋唐开始,由于造纸业的发达,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。到了宋代的时候,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。
在古代,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,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,消灾解难。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,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,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,让它随风飘逝,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,带来好运。而现在,风筝依旧是人们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,春回大地,惠风和畅,草木萌发,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。
说起风筝就不得不提远近闻名的“风筝王”赵志秋老人。“扎、糊、绘、放,做风筝有四门基本功,风筝可分为硬翅类、软翅类、硬拍子类、软拍子类、串类、伞翼类和立体类七大类……”说起心爱的风筝,赵志秋眼里有晶莹的光,讲起风筝的知识,他信手拈来。
“小时候物质条件不甚充裕,童年时光缺乏玩具作伴,因为喜欢风筝,便想着自己动手寻找乐趣。刚开始做的风筝要么在地上拖行,要么在空中打转”。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,一直摸索扎风筝的技巧。
今年84岁的赵志秋谈起自己最爱的风筝就打开了话匣子,在13岁的时候看到二仙居锅店厂老板放了一只蜈蚣,他被深深地吸引了,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做一只蜈蚣风筝。从那以后,他四处跟人请教、学习做风筝的各种技巧。赵志秋说,以前在火车站东边有很多卖竹子的南方人,为了学习削竹子的技巧,每天都去跟着南方人学削竹子。他说竹子分竹皮、竹青和竹黄,做风筝需要的是竹皮和竹青,他可以精确地分离每一层之间的距离,都是得益于之前的学习。选择鸡毛也有很多讲究,尾部的翎羽虽然漂亮,但是太重,要选中段的羽毛。尤其一定要过了“三九天”,羽毛上带着绒毛才是上乘。
他制作的风筝,大型的有上百米,小的仅在方寸之间,不仅能观赏,还能放飞。沙燕、蝴蝶、蜻蜓、老鹰、蜈蚣、龙凤等动物,既保留着中国风筝的传统精华,也能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。
他说,虽然自己不会画画,但是儿子是学美术的,后来慢慢地也跟着画起来。在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的时候,他决定要把避暑山庄的景色放在风筝上。于是全家齐上阵,经过6个月的时间,120米的风筝终于完成了。其中包括康熙命名的36景和乾隆命名的36景,以及承德外景20个组成,所有景观全部手绘在绢纸上。
后来,赵志秋相继做了无数风筝,他的工作室被各式各样的风筝塞的满满的。在承德举办的“全国风筝精英赛”9次比赛里他拿了8座奖杯。对他而言,风筝不仅是儿时的玩伴,更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不懈追求。看着这些风筝,他满足的说:“这些都是我的精神财富,同时我也希望可以延续这种快乐。”赵志秋的徒弟和组建的风筝队学到了老人所有的风筝知识。从幼时自学扎风筝到致力于风筝文化的传承和推广,这位风筝达人书写着不平凡的“风筝人生”。
风筝不仅给予了人们对蓝天的向往,更给予了对平安喜乐生活的追求。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,它通过图案形象,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。福寿双全、龙凤呈祥、鲤鱼跳龙门、连年有鱼、平安如意”等,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。
风筝早已突破传统的束缚,登上国际的舞台,潍坊也被各国推崇为“世界风筝之都”。每年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,都有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。风筝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更搭起了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。与此同时,风筝也进行着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一些风筝手艺人,以风筝为载体,尝试把游戏、动漫等元素结合,在纷纭变幻的互联网时代,主动创新,跟这个时代融合,让年轻人接受。跨界合作,让风筝这种传统文化,焕发了更加年轻、更加国际化的魅力。
当前,风筝的材质有了变化,绘画的工具有了变化,外在的某些地方变了,但内在的文化基因没有变。风筝线的一头连接着非遗文化,另一头则承载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,融合的使命不仅仅是继承,更是对文化的丰富和再造。